君聯資本李家慶:科技投資是規定動作,我們要找塔尖的1%
“作爲投資人,我們投資創新。作爲基金管理人,我們追求穩健成長、把控運營風險。”11月,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,覆盤專精特新成績單背後的科技投資方法論。
成立22年後,君聯資本的管理資本量從最初的3000萬美元增長到目前超過800億人民幣。同業機構大踏步設立併購基金、夾層基金做大規模時,君聯團隊一直保持“剋制”,將科技投資聚焦在從天使輪到B輪的中早期投資階段。
隨着採訪展開,李家慶向記者分享了新時代新格局中的組織進化之道。
“通過資本和管理的幫助,促進企業創新與成長,推動產業進步和社會發展。”當被問及君聯資本的核心競爭力構建,李家慶的回答隻字未提“基金”或“創投”。
追問原因,他解釋說,“(基金和投資)只是服務科技創新的工具之一。我們希望將這些作爲基礎設施的一部分,去服務科技創新、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。”
堅守早期科技創新
行業鼎沸之時,君聯資本沒有貿然做大基金規模。行業下行之中,這支團隊堅定拒絕不作爲過冬。
截至今年11月,君聯資本已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新能源、新材料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投出超過600個項目,並有109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。
华发股份(600325.SH)全资子公司拟与太仓话屋合作开发静安区天目社区C070102单元04-05、05-01地块历史风貌保护项目
不僅如此,團隊在今年7月正式出任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的管理人,展開以長期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和科創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。
奪舍成軍嫂
從2009年成爲社保基金最早投資的私募股權機構之一,到如今承接重任管理專項基金,君聯資本成爲機構LP們眼中的佼佼者,其在科創領域的長期堅守和亮眼成績單是憑藉之一。
官方暗示宋慧喬悲劇結局?《黑暗榮耀2》9大細節 屍體、謎樣房東、媽媽背叛,最後1點心碎了
梳理各級各批專精特新名單可以發現,君聯資本截至當前累計投出79家國家級”專精特新小巨人”企業和10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。已投專精特新企業有34家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,總市值超過6000億元。
將主題延展到科技創新,君聯資本2001年成立的一期基金就投資的科大訊飛、綠盟科技、展訊通信等至今都是科創投資領域的經典案例。
史莱姆也可以用吗?
從行業分佈看,君聯投出的專精特新企業覆蓋了多個國家重點新興產業方向,尤其在半導體、生物科技、高端裝備等“卡脖子”領域均有系統投資佈局。
從投資的輪次來看, 前述專精特新企業中,Pre-A及A輪投資佔比接近60%,體現了對 “投早、投長、投創新”策略的有力踐行。
“我們一直秉承成立時就確立的科技創新屬性,或者說,(追求)科技創新驅動下的持續成長。”李家慶表示,科技投資是君聯資本長期以來的 “規定動作”,如今看來,公司成立之初的願景就是既要符合政策方向,也能支持到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需求。
在他看來,作爲投資機構不但要堅持投早、投新、投硬,還要有耐心投入一些難的事情、大的事情,甚至是慢的事情。只有這樣,才能靠長線的大事來實現整體收益回報。
自然资源部:城市更新项目可依法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和税收优惠政策
打造科創服務新底盤
“科技投資沒有訣竅。”專注科技投資20餘年,和團隊投出近200家專精特新企業的李家慶如是說。
很多投資機構從股權投資機構向另類投資平臺邁進時,君聯資本將資源投入到科創服務底盤構建,包括在一些與財務回報不相關方面的提前投入。
我在末世有套房 晨星ll
做資源投入與財務回報不相關,從字面看違背了投資的逐利性,那麼,與產業不相關又作何解?
澎湖研究第17届学术研讨会 邀请外国学者及讲题介绍
“比如基礎教育、基礎科研。在這些方面的投入,無論結果來的多難、多慢,都值得持續投入、超前投入。”李家慶解釋道,團隊作爲基金管理人強調不同領域、不同階段的投資組合,作爲科創生態的服務者注重投資後高強度的服務和投後管理。“只有這樣,才能取得相對更大概率的成功。”
記者採訪發現,君聯並不將自己限定爲單純的基金管理人,而在力求作爲服務者推動創新生態構建。在君聯的科創服務體系裡,基金成爲抓手之一,體系內的重要組件還包括積極主動的增值服務體系、君聯企業發展研究院、君聯CEO Club、CFO&CHO系列活動等。
與此同時,他們的工作不只圍繞投資的動作展開、投後服務也非簡單提供資源和即時幫助,而是在戰略決策、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上提供方法,提升企業處理問題的能力。
“包括今年開始的專項(基金),也是我們的抓手。”李家慶提到的“專項”, 即前述首期規模50億元的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。該基金由社保基金會獨立出資,按照北京市重點產業領域及前沿技術、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開展投資。
這隻基金除了讓人看到社保基金對君聯的認可,也開啓了君聯通過產業賦能服務科技創新的實踐。
北京市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,將進一步加強協同,推動專項基金聚焦投資北京科技創新和高精尖產業,超前佈局未來產業,形成長期資本支持科技創新的標杆示範。
作爲組織的生命力
時至今日,君聯已成長爲具有一定規模的基金管理平臺,投資長期圍繞智能製造、半導體、新能源、企業服務、生命科學等方向展開,每期基金在3-4年左右的時間投出70-90個項目。
科技投資是這支團隊的規定動作,李家慶和團隊的自我要求是,“如果專精特新是金字塔,我們要找的是塔尖的1%。”
李家慶此前曾對君聯資本的階段重點作出闡述。他在去年底公開提出,一級市場或將迎來長達十年的範式轉型階段,並提出三大舉措:一要堅持投早、投新、投硬,二要加強投資組合管理,三要把握交叉學科的特點。
本次採訪中,李家慶就第一點的“投早、投新、投硬”再作提醒,“不是說政策鼓勵專精特新,投資人就扎堆去找符合標準的“專精特新”去投。忽略一級市場長期投資的規律,容易陷入做短線、追風口的誤區。”
歸根結底,君聯資本拒絕投資中的短視,而是追求系統性的研究投入帶來的持續回報。
FOFWEEKLY在近日發佈的《GP生存發展報告2023》也指出,PE/VC行業格局變化之中,人民幣股權投資市場出清持續。作爲應對,大批投資機構選擇保存實力,期待市場回暖的信號。
吸引人才 南山总经理装年轻
李家慶的堅定,讓人看到一種新可能——弱化 “基金管理人”的角色定位,進化成爲科創生態服務者。君聯資本的進化更像一種有機生長,打造具有旺盛生命力、持續進化的組織,讓基金投資、投後支持、產業服務成爲平臺的產品輸出。
“如果問君聯的核心競爭力,就是這個平臺應當不依賴於某期基金、某個行業、某個地域,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續。”李家慶肯定了這一觀察,他說,做投資不能短視,做服務同樣不能短視,“不論外部環境怎麼變,我們得能保持信心,持續輸出價值。”